
根據台積電(2330-TW)(TSM-US)最新公布的2024年年報,其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子公司 TSMC Arizona Corporation 去年度虧損擴大至新台幣142.98億元,引發外界對其海外布局成本與未來營運效益的高度關注。儘管第一座晶圓廠已開始量產,但因營收認列時間落差,短期內難以反映實際營運成果。
台積電美國廠建廠成本飆升 年報揭海外營運壓力
台積電亞利桑那廠虧損擴大 背後反映哪些關鍵挑戰?
2024年年報揭露,TSMC Arizona Corporation 的虧損從2023年的新台幣109.25億元擴大至2024年的142.98億元,年增幅達31%。此一數字雖非台積電整體營運的致命傷,卻突顯出在海外建廠的複雜性與成本挑戰。
一、量產與營收認列之間的時間落差
雖然亞利桑那州第一座晶圓廠在2023年第四季正式啟動生產,以4奈米製程為主,但從投片至成品交付再到客戶認列營收,需要歷經多道流程,通常會出現一段認列時差。因此,2024年年報中所呈現的虧損,實際上是建廠初期固定支出與營收尚未完全體現之間的結果。
二、高昂的海外建廠成本
與台灣本地建廠相比,美國當地的土地、人力、法規遵循及基礎建設成本遠高出許多。根據業界估算,美國建一座先進晶圓廠的總成本約為台灣的1.5至2倍。此差異不僅反映在建設階段,也體現在日常營運上,包括維修、人力招募、技術訓練等層面。
三、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壓力
美中科技戰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成為趨勢之一,美國政府持續推動「晶片法案」,希望吸引先進製程回流本土。台積電配合政策與客戶需求前進美國,雖具戰略意義,但短期內必須面對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壓力。
五大國際客戶加持 未來產能可望達經濟規模
儘管短期虧損擴大,市場對亞利桑那廠未來潛力仍抱持正向期待。目前台積電已獲得包括蘋果(Apple)、輝達(NVIDIA)、超微(AMD)、博通(Broadcom)、高通(Qualcomm)等五大科技巨頭的支持。
客戶穩定投片是關鍵
這些美國科技龍頭的穩定投片,可望為亞利桑那廠帶來足夠產能利用率,達到經濟規模,進一步分攤固定成本、壓低單位成本。尤其AI、高效能運算(HPC)與5G技術的快速發展,使得對先進製程晶片需求強勁,台積電仍處於不可或缺的供應鏈核心。
第二、三座晶圓廠陸續推進 建構美國先進製程基地
除了已啟動量產的第一座晶圓廠,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第二、第三座廠也陸續推進中,形成完整的先進製程生產基地布局。
第二座晶圓廠採3奈米製程
目前第二座晶圓廠已完成建築工程,正進行無塵室(Clean Room)及機電系統安裝,將採用3奈米製程技術,預計2025年可望進入試產階段。這將使台積電在美國具備更先進的製程能力,提升對美國市場的戰略影響力。
第三座晶圓廠瞄準2奈米製程
台積電亦已預告,第三座晶圓廠預定採用2奈米或更先進製程,未來有望直接切入下一代AI與運算技術應用,強化高端製程供應鏈競爭優勢。
全球化布局挑戰不只美國 日本與德國子公司也虧損擴大
除了美國,台積電在日本與德國設立的子公司也面臨初期虧損擴大的情況。
JASM(日本熊本子公司):由原先的29.66億元擴大至43.76億元。
ESMC(德國子公司):則從0.18億元擴大至5.57億元。
這些虧損同樣來自於建廠初期成本支出與營收認列的落差,加上當地供應鏈整合、人才訓練等所需時間與資源,使得全球化初期投資不易立刻見效。
短期毛利率受壓 長期仍拚53%以上水準
台積電預估,隨著海外三地晶圓廠陸續投產,短期內毛利率每年將遭遇23%的稀釋影響,未來甚至可能擴大至34%。然而,台積電對自身獲利結構仍具信心,目標長期維持毛利率在53%以上。
財務壓力下的穩健策略
為了平衡海外擴張與營運穩定,台積電透過多元化投資與策略客戶支持進行風險管控,同時仰賴台灣本地成熟且高效率的營運體系,作為全球擴張的支撐核心。
全球晶片大戰下 台積電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
面對國際地緣政治變局與半導體產業重構,台積電在亞利桑那、日本、德國等地同步展開全球化布局,雖然初期虧損在所難免,但這些都是達成「全球客戶在地服務」戰略目標的必要投資。
長遠來看,隨著各地晶圓廠完成建置並進入穩定生產階段,加上AI與高效能運算市場成長驅動,台積電的全球營運體系將更趨完整,也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龍頭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