跌幅全球居前!台股重挫超過MSCI全球指數兩倍的真相
作者:管理員
2025-04-21 ‧ 32次閱讀
跌幅全球居前!台股重挫超過MSCI全球指數兩倍的真相

自川普重回選戰高峰以來,其對中國與全球主要貿易國家的貿易立場再次轉趨強硬,近期拋出的「對等關稅」政策不僅影響中美雙邊貿易,更加劇全球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。該政策簡單來說,就是針對對美國課以高關稅的國家,美國也將實施同等稅率的反制措施。

此舉不僅引發全球經濟前景疑慮,也帶動資金避險潮再起。尤其是高度出口導向的亞洲國家股市成為重災區,台灣作為科技重鎮,供應鏈深受影響,股市自然首當其衝。台股在清明連假後開盤首日,便呈現大幅下挫走勢,令市場投資人憂心忡忡。

跌幅全球居前!台股重挫超過MSCI全球指數兩倍的真相

限空令再次啟動 金管會「救市三箭」持續發威

面對台股劇烈波動,金管會迅速反應,延長「限空令」並同步維持三大穩定措施,包括:

  1. 限制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:避免市場遭遇過度賣壓。

  2. 提高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:抑制投機性空單進場。

  3. 放寬融資融券擔保品範圍:提高市場流動性,減少斷頭風險。

這三項措施合稱為「救市三箭」,自4月初實施以來,已見初步成效。觀察台股近兩週表現,雖仍呈下跌格局,但跌幅已大幅收斂,由前一週的8.31%降至本週的0.68%;振幅也由13.37%下降至4.24%,市場氛圍趨於穩定。

台股跌幅全球居前 為何重挫如此嚴重?

根據彭博社與路透社報導,台股今年以來下跌達15.8%,跌幅不僅超過MSCI全球指數(-6.25%),也遠高於鄰近國家如南韓(約-7.9%)、日本(約-3.5%)等市場,跌勢明顯。原因分析如下:

  • 出口依賴程度高:台灣科技股佔權值比重高達七成,對國際貿易動盪高度敏感。

  • 資金外逃壓力大:美債殖利率高企,吸引國際熱錢回流美國,台股成為提款機。

  • AI與半導體股修正劇烈:原本撐盤的AI概念股因評價過高,近期出現大幅修正。

  • 國際政經不確定性升高:川普主張的貿易壁壘措施,使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風險,台灣作為電子零組件中樞,受影響極深。

外媒關注台灣「限空令」背後的訊號

根據《彭博社》報導指出,台灣在面對市場劇烈波動時,有實施限空措施的歷史紀錄。例如2022年股市因疫情與戰爭震盪時也曾採行類似措施;而上一次全面禁止放空,則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。這也顯示出台灣監管機構面對重大市場壓力時,選擇以限制放空來暫時穩定信心。

外媒解讀限空令延長為「防止市場信心潰堤」的重要手段,認為金管會此舉雖可能在短期內壓制股價下跌,但若基本面因素未改善,市場信心仍難以恢復。

散戶、法人各自應對 市場觀望氣氛濃厚

根據近期券商交易數據顯示,散戶近期呈現減碼觀望態度,成交量也同步萎縮。反觀部分長線法人則趁股價修正之際,逐步布局高殖利率個股與內需相關產業,如金融、觀光與生技類股。

不過法人普遍指出,短期內市場仍將受到國際政治風險主導,尤其是川普貿易政策具不確定性,加上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尚未明朗,美元走勢、原物料價格波動都會影響資金動向,短線操作建議以防禦型布局為主。

金管會:未來將視情況彈性調整

金管會在新聞稿中表示,考量當前國際政經環境仍存高度不確定性,未來將視市場變化彈性調整相關穩定措施。若市場回穩、波動降低,將有機會逐步鬆綁限空政策;反之若市場再現劇烈動盪,也不排除升級限制力道,以維持市場秩序與投資人信心。

金管會強調,其首要任務是確保台灣資本市場的穩定與健全,未來將持續關注美國關稅政策發展、國際談判進展及相關經濟數據,滾動式檢討政策應對機制。

投資人該如何因應當前局勢?

對投資人而言,目前正處於高風險時期,操作上應謹慎保守,幾點建議如下:

  1. 降低槓桿操作比例:在市場高波動期間,應避免融資操作,以防風險擴大。

  2. 關注基本面穩健個股:如高配息股、公用事業、醫療保健等相對抗跌標的。

  3. 分批布局、不要一次進場:資金分段投入可降低進場風險。

  4. 關注國際新聞與政策動向:尤其是美國選舉與中美貿易談判結果。

台股路仍難行 政策護盤需配合基本面改善

雖然金管會透過限空令與三項穩定措施為台股注入短線支撐,但從外資撤離速度、科技股修正幅度與國際政經風險來看,台股面臨的挑戰並未解除。要真正重拾上升動能,仍需仰賴國際環境改善、企業基本面穩健回升,以及投資人信心回流。

市場短期內難免仍將震盪整理,但長期而言,唯有政策與基本面同步改善,台股方有機會從修正中走出,重回成長軌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