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根據財政部最新公布的資料,全台最大的「地主」不是企業財團或宗教團體,而是政府!財政部編製的113年度國有財產總目錄顯示,全國國有財產總值高達12兆元,而光是土地部分,按市值推估竟然高達27.3兆元,等於是兩年台灣GDP的規模,令人驚嘆政府坐擁的龐大資產實力。
全台最大地主是政府!國有土地市值竟高達27兆元
國有財產總值突破12兆,土地價值占比驚人
財政部國產署表示,截至113年,全台國有財產總值約為12兆0,073億元,當中包括公用財產與非公用財產兩大類別:
公用財產價值:約11兆0,852億元
非公用財產價值:約9,220億元
其中,「土地」占據極大比例。國有土地總面積達224萬公頃,相當於整個台灣面積的62%,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公用土地,占比高達90%。而依據內政部地政司公布之113年公告地價與市場價值比例(僅19.59%),粗估國有土地市值上看27兆3,767億元,這數字遠高於帳面價值的5兆3,631億元。
哪些機關管最多土地?前五大管理單位揭曉
公用土地面積龐大,總計202萬公頃,分由3,746個使用單位管理。若細分前五大管理單位如下:
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:167.5萬公頃(主要為國有林地)
原住民族委員會:12.4萬公頃(多數為原住民族保留地)
國立臺灣大學:3.4萬公頃(不僅有校地,也含實驗林)
國防部:2.6萬公頃(軍用設施與演訓場)
經濟部水利署:1.6萬公頃(水源地、河川區域土地)
這些單位所管理的土地用途多元,從保育、生態、學術、國防到公共建設都有涵蓋,構成了全國土地資源的主體。
公用 vs. 非公用土地:用途與管理權大不同
依據《國有財產法》第4條、第11條、第12條,國有財產被明確區分為兩類:
1. 公用財產
包括「公務用」、「公共用」與「事業用」三大類型,例如政府機關辦公廳舍、公立學校、軍營、水庫、機場等,通常不能隨意出租或買賣,由各主管機關直接負責管理。
2. 非公用財產
指可供「收益或處分」的國有財產,例如閒置土地、租賃土地、未來可開發地區等,這些財產主要由國產署管理,部分也會釋出活化、招商或標售,是政府創造收入的重要來源。
國有土地市值驚人,能否活化創造更多效益?
國有土地雖屬於全民財產,但過往也常被詬病「閒置浪費」。以市值27兆元來看,若能有效管理與活化,將成為政府強大的資產槓桿工具。例如:
釋出閒置土地招商開發
公有地都市更新、參與危老重建
興辦社會住宅,改善住宅供需
設立綠能專區,配合能源轉型政策
推動文化園區、科技產業專區
目前國產署也積極推動「國有財產活化計畫」,包含標租、標售、BOT等多元策略,目的就是提升國有財產的使用效率與財政貢獻度。
國產署角色關鍵,兼顧資產與公共利益
國產署不只是土地管理機關,更擔任「政府資產經營者」的角色。它的職責不僅是保存和管理,更要依據市場需求、都市發展趨勢與社會福祉來進行土地資源配置。舉例來說:
興辦社宅:以非公用土地配合內政部興建社會住宅,提升年輕族群居住品質。
智慧城市建設:與地方政府合作提供土地作為智慧建設基地。
推動地方創生:提供偏鄉土地支持社區產業發展,帶動人口回流。
這些策略顯示出,國產署不單單是管理者,更肩負起協助政策落地與創造公共利益的責任。
為何帳面地價與市價差距大?公告地價制度解析
你可能會好奇,為何國有土地帳面價值僅5兆多,但市值可達27兆?關鍵就在於目前仍採「公告地價」制度,而公告地價僅是市價的約兩成左右(2025年約為19.59%)。
此制度設計原為降低地價稅、土地增值稅負擔,但也造成許多土地「帳面價值嚴重低估」,進而影響財產評價、公部門資產規劃與招商活化進程。因此,近年也有不少學者與民間團體呼籲改革公告地價制度,更貼近市場實際交易價格,以利資產透明與管理。
國有地買賣與標租市場熱絡,企業與建商搶進
根據歷年國產署公告資料,非公用國有地標售與標租市場屢創高價,尤其位於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台中等都會區的精華地段更是兵家必爭之地。例如:
內湖五期土地標售案:吸引眾多建商競標,成交價屢創區域新高。
南港經貿園區土地出租案:引入科技大廠設立營運據點。
高雄亞洲新灣區土地招商案:結合地方創生與中央政策。
這些案例顯示,國有土地不僅具備開發潛力,更是私部門企業進軍產業新基地的重要管道。
小結:擁有土地,不只是「有錢」的象徵
政府作為「全台最大地主」,名下土地市值逾27兆元,這不僅代表著驚人的資產規模,更意味著肩負龐大管理與政策責任。如何將這些土地從「帳面資產」轉化為「實際價值」,並兼顧財政收益與社會效益,正是政府與國產署當前與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。
面對都市擴張、社宅需求、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,這筆龐大的國有土地資產,無疑是推動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。全台最大地主,雖然不拿現金炒地皮,但一舉一動卻牽動著全體國民的未來居住與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