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隨著美國金融市場持續上漲,部分投資機構開始擔憂市場已經脫離其基本面價值,甚至進入泡沫階段。近期的市場表現,包括迷因股的回潮、選擇權交易量的激增以及比特幣價格接近10萬美元,均讓投資人對市場過熱感到憂心。這些現象可能導致市場失衡,並增加大幅回檔的風險。
金融市場過熱?投資人推升比特幣與AI概念股,引發回檔擔憂
泡沫信號浮現,投資機構警戒
信安資產管理公司(Principal Asset Management)全球策略長夏赫(Seema Shah)指出:「泡沫化的信號已經出現一段時間。一旦市場信心受挫,金融市場將顯得相當脆弱。」這種觀點獲得許多市場分析師的認同,因為當前市場的種種異象都顯示投資人過度樂觀。
近期,散戶投資人熱衷的科技股帕蘭泰爾技術公司(Palantir Technologies)因強勁的AI產品需求推動,股價於2月4日單日大漲24%,今年以來累計漲幅達58%。該公司在2023年已經是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強的個股之一,顯示市場對AI概念股的強烈追捧。
比特幣也迎來驚人的漲勢。比特幣大戶——策略公司(MicroStrategy)股價被投資人推高,目前該公司市值約870億美元,幾乎是其持有比特幣總市值的兩倍。此外,比特幣價格曾一度接近11萬美元,目前約在97,000美元,顯示市場對加密貨幣的高度熱情。
迷因股與選擇權交易狂潮
迷因股再度成為市場焦點,包括GameStop、Blackberry及Chewy等公司在過去12個月內股價漲幅超過90%。這類股票的上漲往往與散戶投資人熱衷炒作、社群媒體推波助瀾有關,顯示市場投機氛圍濃厚。
此外,選擇權交易量也出現驚人增長。選擇權的高報酬特性吸引大量投資人湧入,但也伴隨極高的風險。今年1月,日均選擇權交易量達5,800萬筆,創下1973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高。與標普500指數掛鉤的「零到期日」選擇權交易量亦於1月31日創下歷史新高,這類極短期的交易工具讓投資人直接押注當天股市的漲跌,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。
預測市場與加密貨幣熱潮
除了傳統投資市場,預測市場(Prediction Market)也正迅速崛起。市場上出現一系列與政治、經濟、社會事件相關的合約,如聯準會(Fed)決策、洛杉磯野火甚至刑事案件等。此外,運動賭局的盛行也顯示投資人對風險性資產的高度接受度。
加密貨幣市場持續吸引大量資金流入。從2023年大選日以來,加密貨幣ETF已累計吸引約170億美元資金。前美國總統川普及其夫人推出的兩種迷因幣(Meme Coin),自1月問世以來,總市值分別達到150億美元與20億美元,顯示市場對加密資產的狂熱追捧。
企業估值偏高,市場風險增加
目前標普500指數的企業未來12個月預估平均本益比(P/E ratio)達22倍,顯著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值19倍。雖然高股價未必會立即引發市場賣壓,但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未來的長期報酬率。
根據目前已公布的2023年第4季企業財報,大型企業的獲利成長率達16.7%,顯示企業基本面仍然強勁。然而,一些市場分析師警告,高利率環境可能開始削弱企業獲利能力。
聯準會政策與市場動向
美國聯準會(Fed)主席鮑爾(Jerome Powell)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,聯準會並不急於降息。1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增幅為2023年8月以來最大,顯示通膨仍具黏性。這使得市場對聯準會政策的預測出現變數。
先鋒基金(Vanguard)全球投資組合主管表示:「市場普遍認為聯準會正處於寬鬆周期,但如果通膨再次上升而導致降息暫停,市場將受到巨大衝擊。」這種擔憂可能促使部分投資人開始調整其投資組合,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震盪。
市場過熱風險需警惕
目前美國金融市場的種種異象——從迷因股飆升、選擇權交易激增,到加密貨幣狂熱——均顯示投資氛圍已達極端樂觀狀態。儘管企業財報仍具支撐力,但高利率環境與通膨風險仍可能對市場造成壓力。
投資機構與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市場變化,特別是在泡沫風險逐漸浮現的背景下。市場一旦遭遇負面消息或政策轉向,可能會引發劇烈波動,甚至導致大幅回檔。在此情況下,保持投資紀律,適當分散風險,將是投資人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關鍵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