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不動產政策:金融穩定與市場風險的平衡之道
作者:管理員
2024-12-30 ‧ 106次閱讀
央行不動產政策:金融穩定與市場風險的平衡之道

台灣中央銀行近期對國內銀行的不動產放款政策進行嚴格控管,要求各國銀提交不動產總量管制報告,並逐一審查。根據知情人士透露,多家銀行的報告遭到退回,需重新調整並遵循央行提出的三大修正方向,包括市占率限制、不動產放款占比調整,以及對土建融業務的進一步壓縮。此舉顯示央行對控制不動產市場風險的決心,可能對銀行業與建商帶來深遠影響。

央行不動產政策:金融穩定與市場風險的平衡之道

央行總量管制政策的背景與目標

台灣不動產市場長期處於高位,銀行不動產放款業務比例不斷攀升,中央銀行為了維持金融穩定,推動總量管制政策。本次管制重點在於壓縮銀行不動產放款比重,減少土建融業務的規模,以防範因市場波動而產生的系統性風險。

據統計,目前全體銀行的不動產放款占比平均值約36%,而部分銀行的比重高於此平均值,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潛在風險。央行針對這些高比例銀行採取直接要求調整的手段,並要求逐年檢討,確保未來比例逐步下降。

修正方向一:限制市占率

對於不動產放款市占率已達高水準的銀行,央行直接要求不動產放款總金額不能再增加。這意味著,即便銀行想藉由吸收更多存款來拓展放款空間,也將面臨受限。此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型銀行進一步擴張不動產放款的能力,鼓勵資金流向其他產業,減輕不動產市場過熱的壓力。

修正方向二:降低不動產放款比重至36%以下

央行要求全體銀行不動產放款占比不得高於平均水準36%。高於此比例的銀行需在年底前進行調整,將比重壓至36%以下,未來還可能因平均值降低而繼續壓縮至更低水準。

這一要求對中小型銀行特別具挑戰性,因為其業務相對集中於不動產領域,調整比例可能導致利潤縮減。然而,從長遠來看,這將有助於促進資金分散化,減少金融體系對單一產業的依賴。

修正方向三:土建融業務的限制

即便部分銀行不動產放款占比未達36%,若土建融業務量超過房貸,仍將被要求停止承作新案。特別是對於18個月內尚未動工的土融案,銀行需更積極要求客戶提前清償借款。

此舉對建商的影響尤為顯著,尤其是中小型建商,他們通常依賴土建融資來完成項目。銀行業者坦言,在新政策壓力下,建商面臨更高的資金壓力,甚至可能導致項目停滯或規模縮小。

政策影響與未來展望

根據金融業者估計,在央行要求下,至2025年底,全體銀行的不動產放款比重有望進一步下降。更重要的是,這項政策將逐步壓縮不動產相關業務,尤其是對於土建融和都更業務。

對都更與危老重建的影響

儘管銀行法第72條之2將都更與危老重建排除在外,但央行此次卻將其納入不動產放款總量管制範圍。此舉可能導致都更與危老重建的業務量被銀行優先排擠,進而影響自主更新計畫的推動速度。對於需要資金支持的更新項目,未來可能面臨更高的貸款利率或更嚴格的審核條件。

土建融利率上升與新建商的挑戰

目前多數銀行對於土建融業務採取「以價制量」策略,利率普遍已超過3.5%,部分甚至高達4%以上。對於新進場的建商而言,融資成本增加將成為進入門檻,抑制市場新增供應。同時,大型建商雖具備更強的抗壓能力,但也須面對縮減規模與提升效率的壓力。

結語

央行對不動產放款的總量管制措施,是一場針對金融穩定與市場風險的全面戰役。短期內,銀行與建商必須適應政策帶來的壓力,重新調整業務策略。然而,從長遠來看,這項政策有助於導正資金配置,減少市場過度依賴不動產的現象,為金融體系注入更多穩定性。在未來幾年,如何平衡金融穩定與市場發展,將成為政策制定者與業界共同面對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