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桃園市作為台灣產業重鎮,其工廠數量持續攀升,展現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。根據市府統計,截至2024年10月底,桃園合法登記工廠總數已突破1萬2300家,相較五年前增長近800家,凸顯工業經濟活力。然而,隨著工廠數量的增加,每家工廠的平均登記面積卻逐漸縮小,從2019年的3693平方公尺下降至2023年的3428平方公尺。這一現象反映出桃園產業結構及用地分配的轉變,對於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及土地規劃帶來新挑戰與機遇。
六都工業競爭:桃園工廠增長與土地利用挑戰
六都工業現況比較:桃園市成長亮眼
從六都數據比較,桃園市目前工廠登記家數僅次於新北市與台中市,位居第三,但其平均廠地面積3428平方公尺在六都中排名第二,僅低於高雄市的5870平方公尺。這顯示桃園不僅工廠數量快速成長,廠地規模在全台仍具競爭力。然而,隨著都市化進程加速及工業用地稀缺,工廠單位面積縮小的趨勢恐成為未來一項重要議題。
桃園產業結構與特點
1. 金屬與機械產業領軍
桃園市金屬製品與機械設備製造業分別以2539家和2479家名列前茅,合計占全市登記工廠總數逾四成,為桃園產業的中流砥柱。這兩大產業的強勁發展,不僅反映台灣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,也展現了桃園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。
2. 廠地面積差異化顯著
若以廠地面積來看,石油及煤製品廠的平均面積最大,高達29萬6050平方公尺,其次為化學材料及肥料製造業,平均面積達9516平方公尺。這反映出不同行業的土地需求與產業特性存在明顯差異,也為土地規劃及資源分配提供參考依據。
工廠結構變化與平均面積下降原因
1. 行業結構轉型
與五年前相比,桃園市的金屬製品製造業增長最為顯著,增加了451家,顯示該領域市場需求旺盛。而塑膠製品製造業則緊隨其後,增加105家。這些變化反映了桃園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,但同時也帶來了工廠面積縮小的趨勢。
2. 中小型工廠數量增多
每家工廠的平均登記面積下降,主要歸因於中小型工廠的數量增多。例如,橡膠製品製造業的平均廠地面積減少了1707平方公尺,降幅最大;飲料製造業的平均面積則減少了1605平方公尺。這一現象可能與土地取得成本增加、產業微型化及自動化趨勢有關。
市府政策助力產業發展
桃園市政府在推動工廠合法化方面不遺餘力。市府採用單一窗口服務模式,簡化工廠登記流程,並積極協助業者完成未登記工廠的合法化。尤其針對低污染工廠,市府推行改善計畫,加速審核程序,提升整體行政效率。這些舉措不僅有助於促進桃園產業的健康發展,也為合法經營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。
面向未來:桃園產業發展的挑戰與展望
1. 工業用地規劃與資源分配
隨著桃園工廠數量的持續增加,工業用地供需平衡問題日益凸顯。如何有效規劃土地資源,滿足不同產業的需求,成為未來的挑戰。
2. 綠色與智能化轉型
在全球永續發展趨勢的推動下,桃園市產業也需加速向綠色與智能化轉型。例如,推動工業區的能源管理系統、廢棄物回收機制及智能生產模式,不僅可提升產業競爭力,也能符合國際環保標準。
3. 加強跨域合作
為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及供應鏈重組需求,桃園市可加強與其他城市及國家的產業合作,打造跨域產業聯盟,共享資源與技術,提升整體產業抗風險能力。
結語
桃園市工廠登記家數的持續增長及其產業結構的多元化,顯示了該地區工業經濟的強大活力。然而,每家工廠平均面積的下降趨勢,也反映出土地利用及產業結構轉型的壓力。未來,透過政策的支持及產業創新的推動,桃園有望在持續繁榮的基礎上,朝向更具永續性與競爭力的方向邁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