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政部近日針對「農業權」與「農業發展權」的相關議題發表聲明,指出這些概念在推行上存在潛在風險,可能導致土地炒作,對農業發展無益,並重申國土計畫全面施行的重要性。然而,學者如雲林科技大學的吳威志教授則認為,農業權的入法有助於土地公平正義及國家糧食安全,並建議以制度化方式保護農業權益。這場爭議不僅反映政策執行與學術主張的分歧,也揭示農業發展和土地使用政策中的矛盾與挑戰。
內政部強調國土計畫重要性:避免農地水泥化的最佳途徑
什麼是農業權與農業發展權?
在這場討論中,「農業權」與「農業發展權」是兩個關鍵詞,卻代表不同的概念。
農業權
農業權指農民在土地上的基本權益,包括耕作、收成、使用土地發展農業的權利。吳威志教授認為,農業權入法是保障農民權益及促進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,並主張透過制度調整,如碳權交易模式,讓農業權益更加合理化。農業發展權
農業發展權則偏向土地的使用與管理,涉及如何透過政策設計來平衡土地所有權人的利益與公共需求。內政部認為,這種概念的推行可能導致土地價值膨脹,吸引掮客炒作,對農地的永續利用造成負面影響。
內政部的立場:國土計畫是關鍵
內政部對於學者的提案表示謹慎,並重申國土計畫的重要性,指出該法案已經提供充分的土地使用彈性和保障。以下是內政部的主要觀點:
避免土地炒作與農地水泥化
內政部表示,農業權或農業發展權入法可能助長土地投機行為,造成農地價格上漲,並進一步威脅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。此外,政策的錯誤設計可能導致更多農地被轉為非農業用途,增加土地水泥化的風險。國土計畫法的彈性設計
根據內政部說法,國土計畫法已提供足夠的彈性與保障,包括:- 既有合法的農牧用地仍可進行農作、興建農舍及設置農產銷設施。
- 小面積違規罰則維持合理範圍(6萬到30萬元),而非高額罰金。
推動永續發展的努力
內政部強調,國土計畫的全面施行有助於強化土地的合理運用,保育自然資源,並確保糧食安全。此外,內政部將持續與立委、地方政府和社會溝通,推進永續發展的國土治理目標。
學者的主張:土地公平與糧食安全的平衡
與內政部的立場相對,吳威志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,認為農業權入法能帶來以下效益:
保障土地公平正義
吳威志指出,農民在國土功能分區與分類使用原則下,面臨高額罰款的壓力。他認為,這種制度對農民不公平,應透過農業權入法來平衡土地使用與糧食安全的需求。引入交易與調配制度
吳教授建議參考碳權交易制度,讓非農業縣市分擔糧食安全的責任。這種制度設計可以減輕農業縣的壓力,同時增強整體國土的糧食安全能力。提升土地所有權人的權益
農業發展權被視為一種保護國土與增加土地所有權人利益的手段,能讓土地利用更加靈活,實現更高的經濟價值。
政策執行中的潛在挑戰
這場爭議凸顯了政策執行中可能面臨的挑戰,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土地炒作的風險
農業權入法可能為土地投機者提供機會,導致農地價格不當上漲,最終影響農民的實際利益。地方政府的執行能力
國土計畫法需要地方政府主動進行調整與執行,但地方政府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源與能力,仍是一個問題。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平衡
確保糧食安全與促進經濟發展往往存在矛盾,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,是政策設計的核心挑戰。
多方協作推動永續土地治理
農業權與農業發展權的討論,是土地政策中土地使用與權益分配的縮影。內政部認為,國土計畫法已提供完善的保障,應以其為基礎推動土地合理利用。而學界則主張透過入法來解決現行制度中的不足。
未來,這一議題需要更多的公開討論與多方協作,從政府、學術界到農民共同參與,以尋求政策的最佳解決方案。同時,應以永續發展為目標,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運用,兼顧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