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市熱潮引發隱憂!銀行貸款集中度達15年高點
作者:管理員
2024-11-21 ‧ 42次閱讀
房市熱潮引發隱憂!銀行貸款集中度達15年高點

台灣房市近年來持續升溫,房價短期內的大幅上漲及不動產貸款的高集中度,已引發市場對房市泡沫化的高度關注。中央銀行自2009年以來,多次透過信用管制措施試圖為過熱的房市降溫,並在近期推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。然而,根據房市專家莊孟翰的分析,多項指標已顯示國內房價早已跨越泡沫警戒線,政府相關單位的應對作為仍需進一步強化,以防範可能的風險。

房市熱潮引發隱憂!銀行貸款集中度達15年高點

台灣房市現況:數據揭露泡沫風險

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居高

截至2024年8月底,中央銀行數據顯示,全體銀行的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高達37.5%,接近2009年10月的歷史高點37.9%。與15年前相比,如今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部門傾斜的情況更為嚴峻,顯示金融機構對房市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。

這種貸款集中度的提高,意味著金融機構的資源分配不均。一旦房市發生調整或衰退,銀行的財務健康可能面臨嚴峻挑戰,進而波及整體金融體系的穩定。

房貸餘額占GDP比率持續攀升

莊孟翰指出,房貸餘額占GDP比率是國際上衡量房市泡沫的重要指標之一。國際標準普遍認為,房貸餘額占GDP的合理範圍應低於40%。然而,根據中央銀行和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,台灣房貸餘額占GDP比率已遠遠超過此標準:

  • 2023年底:房貸餘額占GDP比率高達56.65%。
  • 2024年8月:房貸餘額占GDP比率進一步提升,顯示房地產相關貸款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。

這一比率的過高,表明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的過度依賴,並暗示潛在的風險。一旦房市崩盤,整體經濟可能承受巨大衝擊。

房價短期漲幅與投機炒作

房價在短期內的漲幅,同樣反映出市場的過熱情況。自2019年以來,各地頻繁出現民眾排隊搶購房產的現象,更有建案宣稱達成「100%完銷」,顯示市場充斥投機性買盤。

  • 2024年中央銀行報告:指出房價漲幅過快與投機炒作的現象依然普遍。
  • 地方政府聯合稽查:內政部曾多次要求地方政府進行稽查,但缺乏進一步的深入分析與行動,對市場熱度的控制效果有限。

莊孟翰認為,投機炒作現象不僅加劇了房市泡沫化的風險,也推高了實質房價,讓真正需要購房的自住型買家難以負擔。

政府應對:措施是否足夠?

央行的信用管制政策

中央銀行自2020年以來,已祭出七波信用管制措施,針對不動產貸款條件進行限制,包括提高頭期款比例、限制貸款成數等。然而,這些措施的成效始終有限,原因包括:

  1. 措施實施滯後:信用管制多數在市場已過熱時推出,未能達到預防作用。
  2. 執行力不足:部分貸款條件寬鬆,無法有效遏制投機性買盤。
  3. 地方政策不一致:各地方政府執行央行政策的力度不同,導致市場出現套利空間。

主管機關的聯動協調缺失

莊孟翰指出,政府相關單位的聯動協調不足,是導致房市政策成效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  • 跨部門協調不足:央行、金管會、內政部及財政部等機關,未能定期召開座談會,共同研擬對策。
  • 缺乏市場教育:主管機關未能有效宣導房市現狀及潛在風險,讓投資者及買家對市場過熱缺乏警覺。

莊孟翰建議,政府應加強縱向與橫向聯繫,邀請學者專家、公會代表及地方政府定期進行市場檢討,以制定更全面的因應措施。

 防範房市泡沫化的未來建議

 建立全面性的市場監管機制

要避免房市進一步泡沫化,政府必須建立全面性的市場監管機制,包括:

  1. 定期公布市場數據:讓公眾了解房市的現況及潛在風險。
  2. 強化投機性購房限制:針對非自住性買盤提高稅負或限制貸款成數。
  3. 推動房市透明化:公開建案售價與交易數據,避免炒作現象。

提升租賃市場吸引力

政府應透過政策支持,改善租賃市場環境,減少民眾對購房的依賴:

  1. 提供租屋補助:提高租金補助額度,減輕租屋族群負擔。
  2. 推動社會住宅建設:增加公營住宅供應,穩定租賃市場價格。

結語

台灣房市已跨越泡沫警戒線,多項數據顯示市場存在明顯的過熱現象。政府若不採取更有力的措施遏制房價上漲及投機炒作,可能面臨更大的經濟風險。莊孟翰等專家的提醒,為市場提供了清晰的警訊,如何有效平衡房市與經濟發展,將是未來政策制定者必須直面的挑戰。